【专访】票交所:蹄疾步稳推进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
文 | 董兴荣 丁梅琴
引言:随着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供应链票据平台、商票信息披露平台相继投产上线,商票市场生态环境日益成熟,票据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更加高效。展望未来,围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票据市场可在供应链金融、科技创新、普惠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大有作为,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票据作为一种根植于贸易活动的传统金融工具,在数百年的演变发展中逐渐成长为贸易融资领域最有代表性的金融工具,在便利企业汇兑、支付、结算、融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上海票据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票交所”)通过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和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产品创新、优化服务方式,提升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了追溯票据市场一路走来的创新脉络,2022年9月,本刊专访了票交所董事长宋汉光。他表示,随着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供应链票据平台、商票信息披露平台相继投产上线,票据市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票据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更加高效。展望未来,围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票据市场可在供应链金融、科技创新、普惠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票据创新层出不穷,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宋汉光介绍,自成立以来,票交所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结合业务场景和需求推出创新产品。不管是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供应链票据、贴现通、票付通等创新应用的普及,还是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都大幅提升了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与效率。
上线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
宋汉光介绍,由于历史原因,票据市场中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中国票据交易系统这两套系统是并行的,分别运行着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业务。2017年,为加快统一票据市场建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票交所制订了"数据融合”“交易融合”和“系统融合”三步走战略,以实现纸电票据业务融合。作为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简称“新系统”)于2022年8月20日正式投产上线,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了系统融合,并给票据市场带来了三大突破。
一是建设形成统一高效的业务处理平台,为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新系统建设在延续业务参与者使用习惯的基础上,打通了原先分散在ECDS(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交易系统处理的电票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整合了两个系统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参与者管理等中后台功能,实现一个业务系统、一套接口功能兼容纸电票据的全生命周期业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两个系统并存导致的重复投入、系统割裂等问题,节约市场成员系统成本,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二是利用科技赋能,实现票据的"找零支付”功能,为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新助力。企业在使用传统票据时,持有的票据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企业不得不采用换票或贴现融资等方式解决支付需求。为解决企业票据持有金额与支付金额不匹配等痛点,新系统通过科技赋能,对传统电票的签发和流转形式优化升级,支持出票人签发由标准金额(0.01元)票据组成的票据包,票据持有人可依据实际业务场景需要,在各业务环节将持有的票据包按实际交易金额灵活支付,真正做到"想付多少,就付多少”,为票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是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形成前后一体、多管齐下的风控体系,为促进票据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支持。新系统引入企业信息报备、票据账户主动管理等功能,前置并强化对企业身份的准入校验和管控;深化承兑信息披露、优化信用信息查询应用,进一步加强市场的信用约束;提高票据到期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水平,降低票据到期兑付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建立票据业务监测平台,对承兑人超额承兑等风险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监测,并完善风险票据的应急处置机制,有效提升面对复杂风险的综合管控能力。
宋汉光表示:“新系统的投产上线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票据市场发展的诸多问题,是票据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创新,为新时期票据市场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创新全生命周期票据产品
为进一步提升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票交所忠实履行基础设施职责,联合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票据全生命周期创新产品选择。
在签发端,推出供应链票据。为支持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票交所建成了供应链票据平台,创新引入供应链平台服务企业开展票据业务,将票据更好地嵌入供应链场景,从源头上提升应收账款的标准化程度和透明度。
在支付端,推出"票付通"产品。为积极响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精准对接小微和民营企业的线上支付需求,解决企业票据长尾问题,票交所于2019年1月推出首个票据支付创新产品"票付通",为企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线上票据支付服务。
在贴现端,推出“贴现通”产品。为解决贴现资源不均、价格不透明的问题,缓解民营小微企业、小额票据、低信用等级票据的贴现难题,票交所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于2019年5月27日创新推出了“贴现通”业务。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贴现服务平台,引入票据经纪机构为贴现业务提供搜寻匹配的经纪服务,并引领推动贴现业务办理的线上化、标准化。“贴现通”业务筑起了贴现市场的“高速公路”,促进了待贴现票据和待投放资金的精准匹配,精准“滴灌”了民营小微企业。
在融资端,推出标准化票据。标准化票据以票据作为基础资产,联通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利于发挥债券市场的专业投资和定价能力,增强功能和交易规范性,拓宽中小微企业渠道。这不仅能更好地契合金融机构资金交易特点,还支持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中小微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票据贴现获得间接融资,还可以通过标准化票据在债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融资可获得性大大增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在标准化票据业务中,票交所作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为市场提供了标准化票据信息披露、基础资产相关服务。
在贸易融资服务端,推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为落实202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和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的要求,2020年11月3日,票交所推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简称“跨境平台”)。两年来,跨境平台提升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的流动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上持续发挥作用。
在信息服务端,推出“票信宝”和“集票宝”。票交所开发建设了面向市场机构的数据信息服务系统“票信宝”和面向集团企业的票据信息归集服务产品“集票宝”。“票信宝”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构进行票据资产定价、公允价值计量、风险防控、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数据需求。“集票宝”主要用于解决票据信息归集难、票据资产使用效率低、到期兑付流动性管理困难等痛点,以帮助集团企业盘活票据资源、提升用票效率。
发挥供应链票据优势,强化产业韧性
宋汉光介绍,在产业链供应链场景下,供应链服务已然促使市场上逐渐形成以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支付机构等主导运营的供应链平台。为了将票据更好地嵌入供应链场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降低链上企业运营成本,票交所建成了供应链票据平台。该平台是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与供应链平台对接,可以为企业提供出票、承兑、背书、贴现、转贴现、回购、再贴现、质押、保证、追索等全生命周期线上业务功能。通过供应链票据平台签发的电子商业汇票称为供应链票据。
从签发端看,供应链票据以票据形式规范了企业间应收应付关系,提升了应收账款的标准化程度和透明度。供应链票据平台充分运用本身具有的商流、物流等信息,审核票据签发等重点环节附带的相关交易背景信息,从源头上保障票据流转交易关系的真实性,培育商业信用。
从支付端看,供应链票据可以在企业间转让,有利于抵消企业应收应付款,提高中小企业账款的周转率,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同时,供应链票据的等分化签发解决了企业长期存在的持票金额与付款金额不匹配的痛点,进一步发挥了票据支付功能。
从融资端看,一是供应链票据附有核心企业优质信用和可视化的流转交易背景,在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授信或融资成本较高时,可借助票据本身附带的优质信用提高融资可得性。二是供应链平台以贸易关系组织打造产业生态圈,有助于将相同承兑人的票据汇聚于同一平台,以此扩大同质融资规模,减小单笔贴现业务办理的边际成本,为金融机构高效提供小额票据贴现奠定基础。同时,电子化的交易背景信息允许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审核数据间勾稽关系以及进行数据分析,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审核效率。
宋汉光表示,虽然票据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票据市场的创新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出现类票据产品异化创新现象。近年来,很多大型企业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类票据业务,引导甚至强制中小企业使用,发展速度很快。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复制了票据的特性,但是信息不透明,潜在风险大,可能会恶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针对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类票据业务无序扩张的势头,监管部门应充分评估其风险隐患,采取一致的监管标准强化合规管理,防止监管套利。
二是票据创新迫切需要配套相适应的监管政策。票据市场近年来的健康规范发展离不开票据市场的顶层设计,票据市场的跨市场和跨界创新同样离不开监管政策改革的与时俱进。
在政策与时俱进的实践上,可考虑在小范围内试行“监管沙盒”机制,以“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的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和推广可行方案,以推动票据业务创新发展,进而提升票据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与强度。
充分运用跨境平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至今已逾十年。其间,金融市场开放成效显著,人民币国际使用稳步发展,已成为中国跨境收支第二大货币、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占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例总体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一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导向。
票交所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建设的跨境平台在提升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的流动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上持续发挥作用。跨境平台实现了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线上化,丰富了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交易产品,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跨境平台投产以来,业务稳步推进,市场参与主体不断丰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进一步推动了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合作融通。
宋汉光介绍,目前跨境贸易结算使用较多的方式有电汇(T/T)、信用证、托收等,票据与这些方式相比,具有账期固定、兑付有保障、转让便捷等优势,在一定场景下能够更好地满足跨境贸易支付和融资需求,让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更加顺畅。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票交所也在研究和探索票据如何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支持企业使用票据进行跨境支付和融资以及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票据市场,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增添新标的、新手段和新尝试。
科技动能充分释放,保障票据市场平稳运行
随着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票据市场生态环境日益成熟。尤其是票交所成立后,通过将技术创新与制度产品创新相结合,显著提升票据市场的交易效率、透明度和安全性,为票据市场稳健有序、持续规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建设数字化票据市场基础设施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在企业信用信息领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度安排,票交所从票据市场基础设施角度出发,依托科技赋能,建设运营票据信息披露平台,制定相关细则,组织承兑企业开展披露,为票据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信息披露制度实施以来,票据信息透明度逐步提升,企业趋向规范,票据流通性有所增强,信用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强化了票据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未来,票交所将继续发挥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的作用,优化信息披露平台服务,持续推动企业商票信用提升,充分释放和发挥票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潜力与作用。
在数据交易领域,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票交所结合自身定位和功能,主要提供票据业务的数据信息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础性的数据信息服务,包括定期发布的票据市场业务规模和利率等统计数据信息;二是满足多样化的数据信息服务需求,包括面向市场机构的数据信息服务系统“票信宝”和面向集团企业的票据信息归集服务产品“集票宝”等。宋汉光表示,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票交所将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有效方式,持续挖掘数据信息价值、不断丰富信息产品功能,为管理部门、市场机构、用票企业等提供更为立体化、多维度、高效率的数据信息服务。
加快票据业务数字化创新发展
在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得到更多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票据业务也要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加快推动票据业务更加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宋汉光介绍,未来票交所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打造符合"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的金融基础设施。
一是强化金融科技治理,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规划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平台,为企业、会员提供灵活的、接入便捷的业务服务,构建互促共进的数字生态;优化应用分层,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运营中台,全面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跟进数字研究成果应用尝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打造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集成核心系统交易数据,接入外部企业信用数据、行业数据,打造数据中台;提高分布式运算能力,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提高弹性供给、多地多活部署能力,进一步夯实系统“数字底座”。
三是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模式识别,持续强化机器学习能力,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设风险库,应用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视图,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四是开展标准化建设以及标准、规则数字化。通过对金融标准和规则体系的数字化建模,有效确保各项规则安全落实,为金融科技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建立全方位票据市场风险防控体系
票交所应风险而生,为安全和规范而立。票交所成立的初心就是防范票据市场风险,也一直致力于打造成票据领域的风险防控中心。自成立以来,票交所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实现票据市场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从无到有,搭建科学的票据风险监测体系。在票交所成立之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票据业务线上化程度低,建设全市场风险监测体系的基础薄弱。票交所自成立以来就着力构建票据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并根据票据市场的发展变化持续完善和优化监测指标体系,目前已形成一套涵盖票据业务异常行为和票据市场风险两大监测板块、多个监测维度及40余项监测指标的全方位监测指标体系∶从监测对象看,涵盖了金融机构、企业、大型企业集团、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等维度;从风险来源看,涵盖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从票据行为看,涵盖了金融机构间票据业务行为监测、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票据业务行为监测、企业和企业间票据业务行为监测等,不断增强票据市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自主研发,建设大数据智能化票据交易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于2017年初开始筹备,2018年11月完成一期投产上线,此后历经二期和三期版本的不断完善优化,平台功能日渐成熟。该平台基于海量的票据市场基础数据和交易数据,通过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平台,构建了包含交易监测信息库、异常交易案例库、票据违约基础信息库和票据行为基础数据库等多维度、多层次的监测分析信息库。目前已实现监测信息查询、兑付违约、过度承兑、价格偏离度、杠杆率过高、交易违约、票据行为分析、异常交易监测等多项监测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票据市场风险监测和识别效率,为票据市场交易监测、风险管理、经营分析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了防范票据市场风险的能力。
宋汉光表示,接下来票交所将进一步丰富完善监测指标体系,探索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应用,形成更多监测数据、更多监测维度、更多监测指标的全方位票据业务监测系统,为票据市场、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